首页 > 科技合作
瀚霖杯2011 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2012/02/14
 (来源:《中国科技通讯》第643期,2012年1月20日)
    由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的瀚霖杯2011 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12 年1 月17 日揭晓。
    1.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实现交会对接
 
    11 月3 日1 时36 分,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在太空成功实现首次交会对接。从接触到最后锁紧,它们用了8 分钟。对接机构完成锁紧后,天宫一号姿态启控,建立起组合体飞行模式,开始组合体运行,进行一系列相关科学试验。11 月14 日20 时,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进行了第二次交会对接。这次对接进一步考核检验了交会对接测量设备和对接机构的功能与性能,获取了相关数据,达到了预期目的。11 月17 日19 时32 分,神舟八号飞船降落于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继美俄之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完整的太空对接技术的国家。
    2.“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突破5000 米
   
    7 月26 日上午, “蛟龙”号在第二次下潜试验中成功突破5000 米水深大关。共有来自13 家单位的96名科研人员参加了本次海试任务。海试期间,共完成5 次下潜作业,共有8 人完成15人次下潜,下潜深度分别为4027、5057、5188、5184 和5180 米。潜水器在海底完成多次坐底试验,并在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开展海底照相、摄像、海底地形地貌测量、海洋环境参数测量、海底定点取样等作业试验与应用,完成了各项试验任务。
    3.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亩产突破900 公斤
     
     袁隆平院士指导的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 公斤高产攻关获得成功。百亩试验田位于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羊古坳乡雷峰村,18 块试验田共107.9 亩。9 月18 日,试验田正式进行收割、验收,测得亩产达到926.6 公斤。
    4.首座超导变电站建成
   
    4 月19 日,由中科院电工研究所承担研制的中国首座超导变电站在甘肃白银市正式投入电网运行。这也是世界首座超导变电站,标志着我国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完整超导变电站系统的运行。这座变电站的运行电压等级为10.5 千伏,集成了超导储能系统、超导限流器、超导变压器和三相交流高温超导电缆等多种新型超导电力装置,可大幅改善电网安全性和供电质量,有效降低系统损耗,减少占地面积,在核心、关键技术上获得近70 项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5.发现大脑神经网络形成新机制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马兰教授研究团队经3 年多研究,发现一种在体内广泛存在的蛋白激酶GRK5,在神经发育和可塑性中有关键作用。该发现揭示了GRK5 在神经系统中的功能,以及调节神经元形态和可塑性的新机制,也给神经元发育异常引起的孤独症和唐氏综合征等疾病的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该发现刊登在《细胞生物学杂志》上,被选为研究亮点和封面论文,并被国际医学和生物论文评价系统“Faculty of 1000”选为“必读”论文,《科学》杂志子刊《科学—信号传导》撰文予以重点介绍。该研究发现GRK5 具有促进神经元形态发育的新功能,证明GRK5 是一个促进神经网络形成、调节脑学习记忆等功能的重要蛋白质,为神经元发育异常引起的精神障碍的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新靶点。
    6.世界最大激光快速制造装备问世
   
    华中科技大学史玉升科研团队研制成功工业级的1.2 米×1.2 米、基于粉末床的激光烧结快速制造装备,这是世界上最大成形空间的此类装备,超过德国和美国的同类产品。已有200 多家国内外用户购买和使用该技术及装备。我国一些铸造企业应用该技术后,将复杂铸件的交货期由传统的3 个月左右缩短到10天左右,我国发动机制造商将大型六缸柴油发动机的缸盖砂芯研制周期由传统方法的5 个月左右缩短至一周左右。该技术被欧洲空客公司等单位选中,用于辅助航空航天大型钛合金整体结构件的快速制造。
    7.发现人肝癌预后判断和治疗新靶标
   
   
   《癌细胞》杂志发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曹雪涛课题组及其合作者的研究论文,报道了其通过深度测序技术进行人正常肝脏、病毒性肝炎肝脏、肝硬化肝脏和人肝癌microRNA组学分析,发现了microRNA-199 表达高低与肝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证明microRNA-199 能靶向抑制促肝癌激酶分子PAK4 而显著抑制肝癌生长,从而为肝癌的预防判断与生物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标。有关专家认为,该工作揭示的正常与疾病肝脏microRNA 组数据为后期进一步研究microRNA 在肝脏生理和肝脏疾病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8.首座快堆成功实现并网发电
   
    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建造的我国首个由快中子引起核裂变反应的中国实验快堆7 月21 日10 时成功实现并网发电。该堆采用先进的池式结构,核热功率65 兆瓦,实验发电功率20 兆瓦,是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大功率、具备发电功能的实验快堆,其主要系统设置和参数选择与大型快堆电站相同。以快堆为牵引的先进核燃料循环系统具有两大优势:一是能够大幅度提高铀资源的利用率,可将天然铀资源的利用率从目前在核电站中广泛应用的压水堆的约1%提高到60%以上;二是可以嬗变压水堆产生的长寿命放射性废物,实现放射性废物的最小化。
    9.首座超深水钻井平台在上海交付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建造的“海洋石油981”3000 米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5 月23 日在上海命名交付。该钻井平台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第六代超深水半潜式钻井装备。该钻井平台投资额60 亿元人民币,将用于南海深水油田的勘探钻井、生产钻井、完井和修井作业,最大作业水深3000 米,最大钻井深度12000 米,总长约114 米,宽90 米,高137.8 米,面积比一个标准足球场还大,高度相当于43 层高楼。平台配置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DP3 动力定位系统和卫星导航系统。
    10.深部探测专项开启地学新时代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计划实现覆盖大陆的大地电磁探测阵列网,目前中国大陆电磁标准网已完成全国4°×4°(经度×纬度)控制格架,华北实验区1°×1°观测网格。同时,初步建立起适应中国大陆地质地貌条件的深部精细结构探测技术体系,并首次按照国际标准建立了一个覆盖全国的地球化学基准网,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一套81 个指标(含78 种元素)的地壳全元素精确分析系统。此外,针对地壳活动性规律研究的应力测量技术也得到完善,有助于了解现今地震、地质灾害等发生的成因。
   
   
推荐给朋友
  打印文字稿 全文打印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叶卡捷琳堡总领馆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