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11/16 |
白矮星在其形成的最初阶段发生塌陷,这是天文学理论上的结论,但一直未能观测到这种天文现象。来自莫大天文所、俄科学院天文所、理论和试验物理所以及意大利国家天文物理所的联合团队全球首次找到了白矮星塌陷的直接证据,相关成果发布在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科学期刊上。 白矮星是恒星烧尽后残留下来的星核,严格意义上,白矮星不是恒星,只不过在天文望远镜中体现为暗白星。根据天文理论,白矮星在形成初期发生塌陷,其半径缩小几百公里。其原因是热核过程结束后天体冷却造成体积缩小,但这个天文过程需要通过实际观测予以确认。 联合团队对距地球2千光年的船尾座HD49798/RX J0648.0–4418双星系统进行了观测,该系统的双星之一为普通恒星,另一个则采用光学望远镜无法观测到,并且该双星系辐射X射线。可以设想的是,“隐形”天体重力捕捉同伴以恒星风方式喷发的物质,由此伴生出射线辐射。 对该系统进行不同频谱的观测,天文学家确定了“隐形”天体的自转周期,为13秒。也就是说,这个“隐形”天体体型小且密实,这要么是白矮星,要么是中子星,后者的可能性小,因为这与该双星系的其他特征不符。由此可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白矮星,只不过具有惊人的自转速度。 联合团队对该天体近20年的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后发现,其自传速度还在增加,“天体天”每年缩短7纳秒,对于质量超过太阳的天体,这是非常快的变化。团队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为,“隐形”天体正在发生白矮星塌陷。 按照角动量守恒定律,如果物体的半径缩小,则其旋转角速度增大,这与花样滑冰运动员将两臂收回其旋转速度增加道理一样。据此联合团队计算出塌陷速度为每年1厘米,与所预期的白矮星形成初期情形相符。实际上按照天文学家的核算,该双星系也仅有200万年的历史。
|
|